本篇文章1755字,读完约4分钟
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等要点建设项目有力地推进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水平大学正被推进双重一流建设计划,走上世界一流的轨道。
但是,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有137所双一流建设大学还不够,无法支撑拥有2600多所大学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和高层次人才的迫切诉求。 要点随着建设和不平衡的快速发展战术的深入,高水平大学与地方普通高校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两极分化趋势值得关注。 年全国70%的研发经费投入100多个百分点建设大学,2500多个普通高校仅获得30%的研发经费。 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0%以上,普通本科院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只有20%左右。 各种指标指向了两个高中组之间的巨大差距。
长期以来,我们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不平衡看成是可以接受的问题,认为这是历史造成的,是国情的决定。 但是,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术的角度来看,这种失衡是一个重大问题,构成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首要矛盾之一。 高等教育强国并不意味着光建设100多所一流大学,剩下的2500多所大学就远远落在后面。 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撑,体系是所有高等学校组成的有机整体。 两极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生态上不健康,功能上也不能强大,很难有效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战术目标。
因此,在大力推进双一流计划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性、功能性问题,以处理或逐渐缓解两极分化的问题。
处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两极分化问题,并不意味着使所有大学达到统一的质量水平,也不意味着消除大学之间的差异。 缓解两极分化的方法,应该为扭转两极分化趋势,提高低层次大学的办学水平提供可能的制度安排。 具体来说,考虑在双一流建设大学之外,选择基础条件好、学校质量高的地方大学给予积分支持,在以双一流建设大学为主体的第一方阵之外,形成高等教育的第二方阵,其学术水平整体低于第一方阵大学,但区域性的学术中心、教育中心、教育中心, 也就是说,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系统应该由梯度、分工、互补的多个高校方阵有机组成。
学术力量和培养能力兼备的高等教育第二梯队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整合和信息表达。 第二方阵可以为第一方阵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向第三方阵大学输送自己的博士毕业生。 对比推进三个方阵高中的建设,有利于各方阵高中之间的师生有序流动,实现各方阵高中的功能定位和交流合作,有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和谐共生和持续快速发展。 两极分化的结构,既不利于学生学者的合理流动,也不利于整个人类系统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其实,第二方阵高中的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现实基础的。 众所周知,双一流计划已经启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运动也已经开始。 据报道,全国各地将投入近千亿元建设补贴,支持省域高水平大学或特色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前所未有的支持和保障。 由地方高水平大学组成的第二方阵实际上已经有规模了。
问题是,这些地方的高水平大学建设,首要的是各省的行为,经费由地方提供,中央政府的积极干预非常有限。 组成高中第二方阵,中央政府不一定要从经费上投入,但在政策上可以支持。 在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中,经费基本不是问题(当然各省情况不同),其瓶颈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术平台建设,如缺乏博士学位点和博士招生计划,无法吸引和留住高水平人才,博士生 教育主管部门配合各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划,实施政策倾斜,设立独立的博士点申报渠道,在招生名额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就会如虎添翼,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当然,第二方阵大学并不局限于地方高水平大学,可以适当纳入一些领域高水平的大学。
要说第一方阵高校首要由中央政府主导,第二方阵大学的建设必须逐一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导地方政府。 当然,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分类指导至关重要,如果中央和地方合作,从各自不同的立场支持,投入不同的资源,中国高校的第二方阵将迫不及待,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走上共生互利、互补、双赢的道路。 健康生态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将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洪捷何爱芬单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标题:财讯:充一个个地发挥地方积极性建设高校“第二方阵” 逐步走上世界一流的轨道
地址:http://www.cmguhai.com/cxxw/19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