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6字,读完约5分钟
2月1日,7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带队5人,从浙江杭州出发,声援武汉。
在出发前的出征仪式上,李兰娟深深地说:“我打算比时间长在那里,和那边的医务人员一起奋斗。 我希望自己去金银潭医院,所有重病集中的医院。
目前,李兰娟的这一举动再次感动了无数人。 作为中国传染病学行业的专家,李兰娟从事传染病的临床、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已经40多年了。
挖了十多年的牛角,拯救了无数人
李兰娟大学毕业后在医院工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传染病是重症肝炎。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死亡率高达70%、80%! 当了年轻的医生,有些患者的家人跪在她面前,李老师,你能救他吗? 看到患者和患者家属绝望的表情,身为医生的李兰娟伤心也没用。
之后,李兰娟从肾脏滤过透析中得到启发,用这种做法可以治疗哪些肝功能衰竭,特别是爆炸性肝功能衰竭的患者? 她就一个课题带队开始了人工肝的研究,但研究过程很困难,很多同事都说人工肝没有希望,于是中途放弃了。
但是,李兰娟拥有挖掘牛角尖的力量,最终花了10多年研究出了较为完善、独特有效的人工肝系统。 这项技术首次取得成效后,李兰娟和团队成立了人工肝研究中心,不保存这项技术,向全国宣传,及时救助全国各地的肝功能衰竭患者。
医生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看到那么多患者接受救治,把他们拉离死亡线,这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李兰娟说
人工肝开发成功后,李兰娟没有停止从事传染病学研究,她相继开展了非典、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的调查与研究,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治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面对新冠疫情,她毫不畏惧,带队上了前线。
经常不在家的她其实为了家付出了很多牺牲
快节奏的生活对李兰娟来说可能是常态。 每周一的专家门诊,李兰娟已经过去很多年了。 没有什么比患者期望的眼神更打动人了。 李兰娟说
一名医务人员李兰娟每天6点左右起床,8点开始门诊。 她已经习惯了,晚上睡得很晚,早上起床的时间是固定的。 这也是我佩服她的地方。 要说李兰娟的日常生活,儿子郑杰说。
出生在双院士家庭的郑杰很少陪伴父母。 我基本上是被奶奶养大的。 他说
李兰娟上学的时候,大家主要学俄语。 所以,工作了多年之后,开始学习英语。 这个过程是通过听磁带,从一个单词开始学习的。 此时,李兰娟的医务人员已经相当忙碌,除了临床工作者外还有很多研究。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在40岁左右的时候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毕业后李兰娟支持他去香港读博士后。 期间,母亲一个人的工资不得不养活我们一家四口。 我想这是我还在上中学的阶段。 郑杰想起当时爷爷在老家病了,妈妈也没告诉爸爸,自己带着我,抱着弟弟去老家给爷爷挂了吊针。 在痊愈之前,关于这件事她连父亲也没提过。
热心公益,免费宣传人工肝技术
在李兰娟看来,一个身体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队的成功也不是00。 作为医生,她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救人的能力。
为了让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福音,放弃她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确保治疗技术的规范有序,制定了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免费向全国宣传她的人工肝技术。
李兰娟说,有良知的科学家应该有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 禽流感爆发时,面对人们的恐慌,她率先吃鸡肉,活动身体介绍科学的预防方法,吃鸡无害,大大提高了养殖业的信心。
从社会中受益,就要加倍社会。 她与丈夫郑树森一起捐赠资金,合力社会各界设立树兰人才基金,鼓励在医学科研和临床行业取得划时代创新成果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
未来的医学任重而道远
提到未来医学的迅速发展,李兰娟说这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密不可分。 她想用所有健康档案的大数据。
我们中国哪种病的发病率高? 哪种病的发病率低? 哪种病的死亡率高? 我们对比大数据进行分解建立智能化诊断,李兰娟说应该通过智能化的治疗、智能化的管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来提高我们的医疗卫生水平。
并且,要使用许多现有的新技术来保障健康,在李兰娟看来,粪便菌移植也是非常有效的新技术。 她问:“什么是粪便菌移植? 是把健康人的好大便给有病肠微生态障碍的人。 疗效很好。
李兰娟自己凭借40年来抗战传染病的经验,见证了中国在传染病防治行业的快速增长。
未来医学任重而道远,李兰娟鼓励年轻人,严格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要防止传染病的未来,祖国的未来都在年轻人身上! (文/康彦龙)
标题:财讯:李兰娟七旬高龄再出征!
地址:http://www.cmguhai.com/cxxw/16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