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5字,读完约8分钟
移动汽车、网络购物、医院挂号、网上预约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普遍享受着移动网络带来的便利。 但是,值得观察的是,中国2亿多老人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到数字鸿沟的困扰,支付、看病、旅行面临着很多困难。 一项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采用电子支付的比例为50%左右,特别是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更为突出。
数字时代的老年人群体逐渐成为遗忘的角落
新闻化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以看病为例,网络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缴费已经成为常态,但对许多不采用高端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看病、看病、检查就像迷宫一样。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城区的宣武医院,在医院门诊楼一楼大厅,下午来就医的患者络绎不绝。 81岁的陈老太太告诉记者,看病前儿子需要先在网上预约,然后儿子陪着看病。 她单独去的话可能很难取号码。 据陪同老人来看病的儿子说,我妈妈不会采用高端智能手机。 也不能用手机支付费用。 老人每次看病,都需要家人在身边,完成看病、定价、缴费、取药等各个环节。
据采访,不少老年人开始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 在可以移动支付的老年人中,有自己学习摸索的,也有在孩子的指导下完成工作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60-70岁的老年人群体中,很多人可以完成手机预约挂号、移动支付等操作,但在70-80岁的老年人中,现金支付仍然占最重要的位置,老年人对现金支付有很强的依赖性。
按照国际组织的标准,我国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此后老年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截至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约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岁以上人口1.76亿,占总人口的12.6%,预计2050年前后将达到34.9%。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和大数据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等联合发布的《中老年网络生活研究报告》显示,46.3%的中老年人没有用手机支付过,36.4%的中老年人偶尔使用,17.4%。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日前在第九届中国支付清算论坛上也表示,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在7个省开展了支付行业数字鸿沟问题的抽样调查,获得了较为有效的问卷2万多人。 其中,未采用电子支付手段的回答者比例为17.6%,其人物图像优势为老年人、低学历、低收入、退休人员、农村地区。 他还强调,此次疫情凸显了老年人面临的支付困境。 例如,在家隔离期间不能网购,也不能外卖,给正常生活带来了不便。
恐惧使人对数字的付出敬而远之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适应老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佳表示,一些老年人无法获得移动支付,与数字化金融机构相抵触的现象不是今天。 从开始使用银行卡时起,一些老人就遭遇银行卡诈骗,进入数字支付时代,老人对新事物产生了排斥和恐惧。 他说
我们老年人不想用手机支付,最根本的原因是恐惧。 在北京一家老字号餐厅,75岁的吴叔叔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安全仍然是许多老年人是否考虑使用手机支付的主要问题。 我学习能力一直很强,手机上出现的新应用也是自主学习,习惯了操作之后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周围很多老朋友真的感觉不到方便,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不学新东西,只能被动接受社会生活习惯的变化。 他说
记者在北京崇文门新世界商圈也随机采访了很多年轻人,很多人说父母们自主学习的意愿不强,但是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采用高端智能手机。
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许多老年人抵制数字金融机构的心理也与一些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推广的营销行为有关。 一家网络企业单方面宣传无现金社会活动,但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币和硬币的老年人反对数字金融机构。
多家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智能手机)银行应用程序和支付app界面多而复杂,字不容忽视,不善于表达,卡密码验证流程过多而繁杂,也是老年人对数字金融机构敬而远之的重要原因。
近日,宁波金融费权益保护协会等机构完成了《宁波老年人数字金融工具采用情况研究》调查报告,总结了部分老年人采用数字金融工具实际存在的问题: 66.7%的老年人具有(智能手机)银行应用网页展示的功能; 93%的体验客户的反馈、(智能手机的)银行应用页面的字体太小,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视力因素。 老年人经常使用的功能没有明确展示,相关的提示文案也很小。 所有体验客户都反映出,一些提示性问题难以理解,整体表现不俗,特别是关于免责的条款,表现得过于法条化,难以理解。
为了消除老年人的担忧和担忧,在电子支付和数字金融向老年人宣传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和网络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 李佳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银行和银行以外的支付机构已经采取了行动。 记者从中行获悉,为提高银发客户群对网上业务的接受度,中国银行在(智能手机)银行应用平台正式开设银发专区,构建财富管理、质量生活、银老年大学三大功能区,满足老年人金融诉求,在线问诊、在线问诊 中行银发场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财富管理功能区选择了许多适合老年人的投资理财产品,其中有中行为老年人顾客定制的,也有只有50岁以上的人才能购买的产品。
微信支付相关人士表示,微信支付试图以低门槛的创新数字化为中老年顾客提供各种各样的数字支付服务,享受老年人的数字时代。 亲属卡功能让孩子用微信替老人代收。 客户可以通过微信给父母、孩子等开通亲属卡(作为礼物),在对方付费的情况下代为办理。 亲属卡可用于支持微信支付的大部分费用场景,暂时不支持转账、理财的采用。 另外,通过一键绑定功能,老年人在银行卡线下开户时,可以一键绑定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还将帮助老人在线轻松缴纳社会保险,支持全国电力、水务、燃气、供暖等机构的居民客户缴费。
多渠道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对社会来说,越来越需要鼓励老年人群体拥抱数字技术。 特别是为了不产生数字鸿沟引起的数字歧视,必须理解老年人群体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恐惧感、无力感。 李佳说。 专家建议,全社会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合作,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跟上数字时代的节奏。
在政府层面,业内人士建议,老年人数字扫盲应成为社会课题,政府应作出制度安排,制定相应的专项政策,确保老年人无障碍分享新闻化成果。 政府在新闻化和数字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诉求,设立过渡期和特殊人群的服务通道。
李佳说,政府在各种设计、规划和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年龄之间民众新闻化能力的差异,全面促进和改善新闻无障碍服务环境,消除代际数字鸿沟,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社会 他说,必须明确规定,确保老年人在聘用数字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不会受骗,确保资金安全。
社区是除家庭外最接近老年人的社会基础设施。 在社区层面,《宁波市老年人数字金融工具采用情况研究》充分利用社区等基础推广渠道和资源,如老年人志愿者队伍,采用适合老年人的话术,采用可接受的宣传方法。 温信祥也强调应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知识,加强风险提示。 采用社区志愿者公益数字大使等更人性化、接地气的方法,与弱势群体的诉求相比,开展数字技能培训,融入数字生活。
我国以家庭养老为首要模式,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家庭仍是主导力量。 在家庭层面,李佳说,家庭成员需要越来越多的耐心来鼓励和诱惑老年人。 在聘用数字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家庭开设专门的卡号,转小额钱,尽量降低资金风险,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帮助老人接受这一新事物,一旦出现问题,也不应谴责老年人。 他说
标题:财讯:“恐惧心理”导致对数字支付敬而远之 “银发族”怎么跨越数字鸿沟
地址:http://www.cmguhai.com/cxxw/1728.html